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胜风景 / 正文

浅谈对周文化的认识

时间:2018年09月13日 | 作者 : 邹新社 | 浏览: 5321次

乾坤居士两次邀请写一篇周文化的文章,推到“周原文化”圈里,答应得痛快。然而,坐在案头,才觉周文化的确博大精深,无处下笔。但又一想,西周就在扶风与岐山交界处建都86年,历经三个朝代,国都迁丰镐(今西安市)后,周王室一直把周原作为家庙、坟地,有好东西都埋在此(这就是宝鸡出土青铜器多的原因),西周整个朝代323年间一直这样。三千年前,家乡就是西周的郊区,百里同俗,我们就是在周文化熏陶下长大的,骨子里浸润着周文化的基因,把这些身同感受的积淀表达出来,也许就是对周文化的认识。


91AC71344E45CF87D4A1D3A01611A78E1CD3E154_size78_w650_h488.jpeg


一、灿烂耀眼的优秀文化


周文化历经800年的推陈出新,是中国最优秀的远古文化,这是世之公认的,连孔圣人都发出了“吾从周”的感叹。周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传播久远,世之共仰,影响巨大。周文化有杰出的人物代表。一提起周文化,便会想到周文王、周公姬旦、召公姬奭(shi)、姜太公等伟人先贤;想到文王访贤、召公辅政、甘棠遗爱,荫及后人的伟绩;还会想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以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美誉。他们的人格魅力、执政理念、文韬武略,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骚客。特别是周公,制礼作乐、教化百姓、辅佐君主,为后世万代树立了贤臣良史的典范。周文化的文字传承也源远流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崛起和发扬广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诗经》、周易六十四卦、《太公六韬》、《封神榜》、《周礼》、《尔雅》及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还有周公庙附近发现的甲骨文等,这些文字将周文化的历次创新,凝固下来,传承下来,传播开去,使周文化渗透到儒家文化之中。与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交相辉映,形成并支撑起了世界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大厦。


5f3b515fly1fsigbxh1ldj20rs0fm7sq.jpg


“中国”二字记载最早的文物,便是1963年出土于宝鸡贾村镇的“镇国之宝”——何尊;周文化有庙宇、文物及馆所的传承。从古到今,宝鸡各地以周文化为载体的姜嫄庙、后稷庙、周公庙、钓鱼台、周原遗址、周原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周礼公园,这些庙宇、文物、馆所,通过多种方式,向后人传播着周文化。周文化有孕育传承的沃土,宝鸡川道自古旱不着、涝不着,人口大规模流动少。加之,周礼中体现的君君臣臣理念的代代相传,使周文化在民间通过礼仪道德、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得以延续,并不断创新发扬光大。解放后,随着铁路及国家“一五”、“二五”期间三线工程建设的实施,许多河南人、东北人迁到宝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慢慢地被浓郁的周文化所熏陶、浸润、同化。他们入乡随俗,成了名副其实的宝鸡人。扶风、岐山许多地名,都与周文化绵延传承的印迹息息相关。如:扶风的召公镇是以召公奭在此讲学而命名的,岐山的京当,因是周朝的京齑之地而得名。正因为周文化有传承的人物、文字、土壤、地名等等,使得周文化一直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民间工艺之乡”,皆源于周文化。


8961349-d0d01f810db239d9.jpg


二、勤耕细作的农耕文化


三千年前周人的先祖从麟游、彬县游迁到扶风、岐山一带,就被广袤、肥沃的土地迷住了。周亶父的祖先是弃,诞生于扶风县姜嫄村,是种地能手。因种地有功被尧封在邰(今扶风揉谷乡,揉谷,是弃揉打扬晒谷物的地方),号日后稷,赐姓姬氏,世代被封为农官。可以说周人是靠农业起家的,周原朊朊,是八百里秦川的中间地带,也为周人发展农业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周的先祖后稷,一直被后人推尊为农神,也许有这份传承,西府的农业一直比较发达。邰地所在地——杨陵,经过近三千多年的发展,农业一直领先,现在是中国著名的农科城,引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宝鸡人世世代代爱土地,以农作为生、为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闲自得的生活。在上世纪初,发生年馑的时代,也很少有人背井离乡,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理念,只要人勤,土地绝对不亏人。近几年,宝鸡虽在外打工的比较多,但农村土地很少有荒芜的。这些土地或租或包,绝没有闲置和荒废。在农村,勤劳的庄稼人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庄稼活干不好,自己也会感到不好意思。父辈一代的老人,只要一提起种田,立刻来精神,眉飞色舞,他们虽然年龄大了,只要身体没有大毛病,都喜欢下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对老人来讲,干农活不再是图生计,只图个安心、自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但农民最得实惠的还是农业,一村一品,能持久发展的还是农业,宝鸡农业只有在依靠科技、规模经营上下功夫,才能真正盘活农村经济,并促进文化的发展。


90b00e99ly1fonzb39gvxj20xc0l8th9.jpg


三、民风纯朴的道德文化


《尚书大传》云:“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对西周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制礼作乐。这种礼乐制度,不但历代统治阶级一直效仿沿用,不断推陈出新。而且,在民间,优秀的周礼传统,经世代传承,不断弘扬发展,逐渐形成了崇尚男贤女淑,长慈少孝,以诚为本,言行守矩,勤俭持家,礼仪待人的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潜移默化,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从小大人就给讲“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反复教导不能白吃白拿别人的东西,国家的东西就是放坏,也不能随便拿回家。不许说假话,曾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小伙伴们挨大人最狠的打,大都因为不诚实,说假话。正因为有这样的诚信理念垫底,路不拾遗的佳话在宝鸡地区屡屡上演,献宝(发现青铜器无私捐献给国家)英雄也层出不穷。吃饭、走亲戚也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如:在家里吃饭,长辈没回来,就得等回来后,才能一起吃饭,小孩只有等大人动筷子后,才能动。盛在碗里的饭要吃完,许多老人至今,还保留着吃饭舔碗底的习惯。参加各种宴席,得按班辈及年龄坐,尤其是上席位置。家里来了客人,好茶招待,挽留吃饭。亲戚之间过年初二至初十都约下日子,相互宴请。过去,走亲戚互相送一把挂面,过去的挂面就是农村唯一的手工方便食品。现在,都带现成的礼品盒。除此之外,外爷外婆要给不满十岁的外孙送灯笼。夏忙前后,亲戚还要相互看望。夏忙前,老人给小孩送背心等过夏衣裳(送肚兜,怕受凉);夏忙后,小字辈要看望舅、姑等老人,送些茶叶、糕点、糖果等。邻里之间,家族之间,有事相互照应。外出办事,将小孩托付邻家照管,不用担心小孩的冷热;本家有什么好吃的,都要给邻家送一些;不出远门院门从来不锁,就是出几天远门,将钥匙压在门外的一块砖下,一片瓦下,麦草垛里,或交与邻里,从不担心有什么闪失。兄弟之间不管发生再大的矛盾,过年,端几个碟子,一起在老人家里吃一次团圆饭,所有的不和皆释然如故。孝敬老人,尊长爱幼,是做人的底线。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或做官、或挣钱,只要你不孝敬老人,回老家不问候村里的老人,老家人会渐渐疏远你。家族之间、村里面发生纠纷,首先请来出面调解的,是家族、本村有威望的老人,而不是村长、组长,许多矛盾都以和风细雨的方式消化在民间。娘亲舅大,儿子大了要分家,或儿子不孝,当舅的这时候就要站出来主持公道,摆平家事。


147808650.jpg


四、浓郁深厚的民俗文化


 提起关中民俗,想必大家都知道陕西八大怪,这只是宝鸡民俗的一部分。真正周原一带的民俗文化特别多,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浓郁和地道。祖祖辈辈敬仰神灵、感恩先人。家家有香案、香炉,备有香。每逢初一、十五要净手、上香。现在,几乎每个村都建有自己的小庙。过年不仅要贴门神,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还要贴土地爷、井王爷、灶王爷、谷王爷等木板年画,并在神位前上香点蜡,更重要的是还要把先人从坟地请回家过年。每逢家里吃臊子面,汤调好后,先要舀一勺汤奠在院子的地上,让先人先吃,过年期间做好臊子面后,得先给先人的灵位献一碗,然后一家人才开始吃。这种习俗在不断地提醒人们,头上三尺有神灵,做什么事,先人都看着、监督着。这种方式,比学纪检文件管用。同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感恩方式。婚丧嫁娶,也有许多规矩,特别是丧事,规矩更多。丧事一出,阴阳先生为大,先要定日子、看坟地、出铭旌、发孝布、上香奠酒、磕头作揖、摊股子,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儿,里面蕴含的学问可不小。这些人面前的活,若把辈份、人数、公平等问题处理不好会惹出许多麻烦事的。如:铭旌少上一个名字、发孝布少发一个人、上香奠酒的顺序不对、礼数不对、摊股子算得不公平,都会滋生出许多争议,甚至走了的人还未入土为安,活着的人已闹得不开可交了。还有庙会、社火,这都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农村的庙会大都选在农闲的当儿,是农村的文化大餐,哪个村有庙会,不请秦腔班子,庙会的气氛就不会太热烈;庙会也是物资交流会,小商小贩早早就定下摊位,只要不受天气影响,生意肯定差不了;庙会更是亲朋至友聚会的好时机,住在街道的人,早早就燣好臊子,压好面条,只等亲戚朋友光临。社火是农村民俗文化之大成,集群众性、娱乐性、艺术性、对抗性于一体,自发组织、自娱自乐,深受农民喜爱。现在,已渐渐地走上组织化、规模化、商业化的道路,由民间自娱,变成团体庆典的一种方式,展现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却少了自然味儿,对抗味儿,使人没有了悬念。周原的民俗还表现在农村的休闲文化上,农闲没有事,男女老幼坐在家门口,拉家常,或听、或哼几句秦腔,或下象棋,揪方等等。好动者,三五成群,拿出家伙,集体打锣鼓。按老人话说:家伙一响,心情舒畅,锣鼓一敲,恩怨全消。现在许多乡镇的威风锣鼓已形成规模,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庆典活动。在老家,身怀绝技的老人很多,巧婆婆拿起剪刀,可随手剪出纸人、纸老虎,拿起毛笔,可随手在布上、纸上画出国色天香的牡丹,含苞待放的腊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随便走进村、镇一级的文化中心,可看到许多书法作品。这大多都是泥腿子的农民,农闲季节自娱自乐写的。一见当事人,都会质朴地说:我是农民,种地的,写得不行。


WX20180913-145731@2x.jpg

周文化博大精深,这只是其小小一角的缩影,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唤起大家传承周文化、学习周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使周文化能为中国人带来吉祥如意与福祉。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2年8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最近发表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