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12月13日 | 作者 : 邹新社 | 浏览: 6084次
社火,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农耕文明的遗风,是华夏汉民族迎春祁福的主要民俗之一,是乡间正月里的压轴大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特别是宝鸡人,童年、少年都是伴随着烧社火、追社火、看社火、闹社火长大的,宝鸡老乡春节期间,能看上一次阵势浩大、红红火火的社火,就觉得年味十足。拉起家常,关于农村过年的深刻印象,人们的谈资往往就源于某台社火的话题,这种在农村熟人社会,共同参与的群众性民俗活动经历,常常会唤醒人们灵魂深处的印记,这也许就是民俗文化的魅力吧。
近几年,宝鸡的陇县社火、陈仓的天地社火、血社火、翟家坡社火以及社火马勺社火脸谱已成了宝鸡非物质文化的名片,走出宝鸡,走进大都市,甚至漂洋过海,展现西府文化的魅力,令许多城里人、外国人惊叹不已。每年春节,一有机会就赶赴乡间或民俗文化景区、民俗村,感受社火的红火,年的红火,但每每过后,还是觉得老家召公街道的社火最红火,那种热烈震撼、神秘刺激的味道,是召公社火独有的,也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召公社火从游演形式上来说,与陇县、陈仓、凤翔、社火同出一源,解放前,基本上以马社火、床社火为主,随着牲畜的减少,拖拉机、汽车的普及,现在,基本以走社火及车社火为主。社火题材也大同小异,大多取材于秦腔戏。改革开放后,题材也不断推陈出新,每年都要装几台宣传党的政策,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的社火。
召公社火集群众性、娱乐性、艺术性、对抗性于一体,不同于宝鸡其它县区、扶风其它镇街的社火,其特色亮点,总结为一个字,就是“斗”,社火耍几天,就斗几天,从群众性角度讲,主要是斗人气、斗财力;从艺术性角度讲,主要是斗故事、斗绝活;从娱乐性角度讲,主要是斗锣鼓、斗士气。真是:年年相斗年年斗,越到年关越想斗,越斗村子越红火,越斗日子上层楼。
召公斗社火,从小的范围来说,以召公村七个村民小组为主,以召公街道中心南街十字为界,东西两头斗社火,东关、东街、东南、南街等四个组为主,主演东头社火。西街、西北、西南等三个组为主,主演西头社火。为大的范围来讲,是从东门入赶集跟会到召公和从西门入赶集跟会到召公的两大阵营斗社火。东西两头街道主要负责筹划组织出社火,东西两头两大阵营的其它村主要负责出锣鼓和车辆。召公镇是扶风县东大门,解放前是“鸡鸣一声听四县”(扶风县、乾县、武功县、永寿县),1951年洼里村、新庄村从永寿县划归扶风县后,就成了“鸡鸣一声听三县”了。东头阵营主要有洼里村(2010年变为召公村一个组)、作里村、灵户村、新庄村、高桥农场、乾县的清水营村、马里村及召公街道南街十字以东的个体商铺等,西头阵营主要有吕宅村、官道村、吴家村、召光村、西张村、后董村及召公街道南街十字以西的镇属单位、驻镇单位及个体商铺等。每头都有一个由民间社火爱好者牵头组织的社火班子。街道的村子、单位及商铺,民间集资主要用于购买或租用社火戏服、把仗、头帽,油彩,人员伙食开支等,其它村子,民间集资主要用于更新或租用锣鼓、租用车辆的开支。
每年社火耍不耍,与群众的意愿及收成息息相关,收成好,村民手里有钱,过年前,每个组就私底下开始酝酿烧活,串门聊天,自然不自然就会提起社火的话题。那头火候差不多了,那头社火头子会根据群众的意愿,初五过后,选一块空地,用柴火烧,俗称烧社火,意思是给对方下战书,若对方应战,便也烧一堆柴火,两头一烧,暗号对上了,就各自紧锣密鼓成立社火班子,给各自的阵营其它村下贴子,通知时间,请人家准备锣鼓、车辆、人马。二十床左右的社火,两方动用的演员、开道的、开车的、扶演员的、挑电线的、收礼的,等等,要300人左右。
人们就是通过社火这种群众姓的社会文化活动,运用秦腔艺术元素,采取耍、看、评、斗等形式,来诉说一年的收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也许就是社火在召公及至宝鸡广大农村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源泉。
每年春节,召公耍社火的消息会随着走亲戚的人流,随着东西两头社火场任务贴的下达,口口相传,像潮水一样很快涌向方圆几十里的乡村。每年社火大约在初十左右开始,这一天,四面八方乡亲会早早吃过午饭,上午十一点钟左右,通往召公的大道小路,都挤满了人流、车流,或步行,或拉架子车,或骑自行车,或开拖拉机,开小车。下午一点钟,不足五百米的街道会挤的只剩下一米宽的过道,临街的房顶上、楼顶上也全部是人,甚至电线杆、树杈上也爬着了人。召公医院的三层楼顶是召公街道的制高点,最佳的观看点,早早就有人上去了。
街道人对社火自然是独有情钟。年轻人会抢着装社火,家长们会早早找到社火场,给小孩谋一个装芯子社火的角色。更多的人,借地利的优势,早早到街道占一个有利的位置,南街十字、召公中学门口、镇政府门口、召公小学门口是每年社火最热闹的地段,在这几个地段,东西两头的锣鼓队会容易形成对峙的局面。
召公社火,最核心是东西两头社火班子用无声的社火上演一出出波澜壮阔的对台戏,明斗暗斗,斗智斗勇。第一天的社火,一般没有针对性,没有火药味,图的是热闹,打头的两三床社火都是传统的开道神(黑虎、灵官)、四方神(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紧接着东西两头就用经典的戏段子斗,东头出一台《耍火龙》,西头就出一台《闹龙宫》,西头出一台《舞老虎》,东街就出一台《景阳冈》,可以说是不痛不痒地斗,说说笑笑地斗。第一天社火落马后,两头社火班子就开始忙活开了,开会秘密研究对策和“故传”,怎样出其不意,把对方压住,双方也派出高手进行火力侦察,而此类高手须是行家里手,要能从演员扮相上分析得出社火内容。双方为了保密,演员化妆好后一般先不急于着装,怕对方分析出社火内容。临出社火再换装,对方想调整,也没有时间了。第二天以后,斗的题材会选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却用秦腔戏经典的段子去反映,高雅含蓄,又不乏火药味儿。如,东头的社火会长是名教师,西头便出一床《教学》,西头的社火会长是名医生,东头则出一床《庸医》。东头地处东南,西头就装一台《东吴招亲》,让东头人耿耿于怀;西头陈姓白性居多,东头就演一台《铡美案》《斩白蛇》,让西头人义愤填膺。总体上,东头社火以粗放豪迈著名,西头社火以细腻委婉擅长。
社火内容在游演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演进故事的内容也是召公社火的又一鲜明特点,有点陈仓血社火的味道,却比单纯的血社火有趣多了。上世纪,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富裕了,不愁吃、不愁穿,且人心齐,一呼百应,召公街道的社火耍疯了,每年都要以这种动态的血社火把社火表演推向高潮。东西两头社火不卸胳膊不卸腿,不相互提个人头回来,就好像不尽兴。如西头的车社火《大报仇》由东往西返回时,谭熊一条血淋淋的人腿便被卸下,提在关兴的手上;东头的车社火《铡西宫》由西往东返回时,西宫娘娘已躺在了铡刀下的血泊里,王朝手持西宫娘娘血淋淋的人头……
无论东西两头的社火怎么耍,几千年来,两方都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每床社火的故事情节不能凭空杜撰,须事出有因,书上有载,戏里有词。斗社火,文斗而不武斗,在智上见高低。今年走了麦城,要扳过来,只有等到明年了。
看社火的,上了年纪的,无论男女,大都是戏迷,且对召公街道的事大大小小会知道一些,因此,社火一出来,人们一看人物着装,就知道这台(出)社火要表达什么。特别是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社火,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最容易成为当天最热门的谈资。看社火时,不时可以看到,有一个老汉耐心地给周围年轻人讲看不懂的社火,老汉讲的津津有味,年轻人听的聚精会神。
“庄稼汉要乐,祈雨耍社火”。春节耍社火,不但图个热闹,还兼有潜移默化的高台教化作用。社火就是“故事”,以古喻今,讲出来、演出来,教育后人。
东西两头社火,每天第一个照面,就已分出高低,只等返回时社火的变化。看完社火,回家的路上,回了家,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两家社火的优长及胜负,并相互预测明天社会的“故传”,群众的意见建议也会通过民间的渠道很快传到东西两头的社火场,成为第二天社火主题的民意基础和智慧火花。
到召公看过社火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铭记在心的恐怕就是召公社火东西两头的绝活。东头的绝活是楔铡刀,西头的绝活是碗山。这两个技术活,都是祖传,传男不传女。楔铡刀由东南组王氏兄弟把持,碗山由西街组杜氏兄弟把持。这两个绝活均以车社火方式表演,且属芯子社火,老家人叫肘子社火,竖起的铡刀头及碗顶各站一个小娃。铡子用的是生产队饲养室、普通农家给牲口铡草的最普通的铡子,铡把成直角楔在铡座上,铡把最下端固定处用红绸面绑着,遮挡住机关,铡刀在社火行进途中还不断的忽闪晃动, 怪吓人,也叫人为站在上面的小娃提心吊胆,过去没有电焊、螺铨,纯碎的手工,用木头镶嵌,社火完后,铡子还得完璧归赵,还回去。碗山,更让人不可思义,把碗碟黏贴的一个圆形的架子上,坚起来,正面看像一座山,碗碟的周围粘满了柏树叶,碗碟都是向各家各户借的有花纹的细瓷器,易碎品,社火落山后,碗碟同样得回收,洗干净,原封不动的还回去,那时,可没有万能胶。社火行进过程中,碗山不停地晃动,从来没有一个碗碟掉下来,山顶上还站着一个小娃,造型美观,让人们叹为观止。这两个绝活每年也是东西两头的压轴戏,只在最后一天,最后一床社火闪亮出场,铡子、碗山一出来,就意味着今年的社火到此就结束了,要看社火,只有等来年。
东西两头社火队出场一般在下午一点半到两点左右,东头社火从召公小学门口开始亮妆摆造型,西头从召公初中门口开始亮妆摆造型。先由几位德高望众的长者在队伍前开道,兼收礼,社火队过哪个机关单位及商铺门前,单位及商铺要放鞭炮,以示贺喜,并捧出提前准备好的礼物,一般是两包水果糖或点心。最前面的是彩旗方队,一般有30面旗左右,紧接着是大头娃娃方队,有10个左右,再接着就是马社火。马社火每年东头占绝对优势,主要是高桥农场的大洋马,个大毛顺,英姿洒脱。后面便是锣鼓队,锣鼓队后面是主角,车社火,最初是拖拉机,后全部改为卡车。东西两头社火分别在召公初中西侧的三叉路口和召公小学东侧的十字路口调头,往往是社火的头到了最西头,还剩四、五床社火还没有出床。有几年,社火返回时,会到各个村巷道转一圈。
召公社火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是社火,而是东西两头四个锣鼓队对台比锣鼓。东头社火由洼里组、清水营村锣鼓助威,西头社火锣鼓由吕宅村、杈赵组(为官道村一个组)锣鼓助兴,一个锣鼓队一台大解放车保障,两边搭建的台面各摆四面锣鼓,靠驾驶室中间摆一面大鼓,中间站的是打钹敲锣的人,满满一车人,指挥的人站在车后箱搭建的台子上。队员多以青壮年为主。每个锣鼓队人员服装统一,脸都用油彩化了妆。
四个锣鼓队威风凛凛,洼里、清水营锣鼓以老到整齐,势如破竹而有名,吕宅、杈赵锣鼓以曲调悠扬,势如排山倒海而见长。每个队的指挥根据街道看社火的大氛围,不断地调整节奏,时而紧,时而松,时而穿插几分钟带有表演性质的花样式锣鼓,以调动观众的情绪。主要精力放在迎战对方锣鼓队上,两个锣鼓队遇面前10米左右,各家指挥会使出看家本领,指挥锣鼓队打节奏比较紧促的鼓曲,锣鼓声音的分贝立马翻几个跟头,为的就是把对方的节奏搞乱,一时间,锣鼓声音疾风骤雨,烈马奔驰,海啸起伏,雷神下凡,人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口哨声,这般难解分晓的对峙至少三四十分钟,真是锣鼓喧天,斗志昂扬。一旦觉得气力不支,指挥会放慢节奏,锣鼓车会及时启动前行。
每天这样激烈的场面,只有一次,或在第一次照面,或在第二次遇面,全看观众的氛围及两个社火队指挥把控。得双方把劲头都攒圆了,士气都鼓饱了。
召公社火,博采众长,独具特色,有极强的地域特色,讲究的,既要耍得“热闹”,耍得“疯狂”,更要耍出名堂,斗出士气,斗出乐趣,一旦离开召公街道,两家合一,其热闹程度会大打折扣。
召公社火之所以这样有特色,源于东西两头各有一批老艺人兢兢业业的传承、创新,解放前、后,东头社火班子的代表人物有邓世云、孙春祥等,西头社火班子的代表人物有晁文良、屈忠奇等,以老带新,经久不衰就在于此。
召公社火自古远近闻名。召公的社火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早期,召公地名成因的年代。召公本名姬奭(shì),是周文王庶子,武王之弟,因辅佐周王室有功有德被人们尊称召公,因召公在此设坛讲学而得名。据说当年召公姬奭,在此屯兵,太平无事时,兵分两路,进行操练,久而久之演绎成社火表演。据老艺人讲,召公社火从明末清初开始盛行,一直延续到2008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召公社火最鼎盛的时期,有10年召公街道上已经没有耍社火了,虽然召公社火班子每年也装社火,但只装几床,只为了正月十五前后到县城游演。
召公社火逐渐没落,一旦这种延续几千年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消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将是历史的悲哀。扶风退休老师冯高明非常热爱召公社火,多方呼吁,要把召公社火这个独特的文化传承保护下来,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召公斗台社火完全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既是任务,也是保障。复兴乡村文明就是要让“乡愁”切实落地,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如何利用好春节假期,引导民间把召公社火红红火火耍起来,文明友善斗起来,是召公乃至方圆几十里群众的期盼,也是远方游子最大的乡愁。
Copyright © 清水营 ( 沪ICP备13044464号-1)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