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年轻有为 / 正文

阅读人生

时间:2015年09月17日 | 作者 : 李俊辉 | 浏览: 2842次

`T4HG8K5BM]APHMI0UM~3YN.jpg

  许多和阅读有关的名言警句,从小就耳熟能详,例如“开卷有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时候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如今细细品味,真是句句经典,字字珠玑。


  儿时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大伯父给堂哥买的一套连环画《红楼梦》当中的一本——《刘姥姥进贾府》。当时上二年级,认识的字不多,读连环画主要根据图画的内容,理解其中意思。当读到刘姥姥鼓着腮帮子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一顿吃头老母猪,不回头”时,贾母凤姐和一群丫头笑得前仰后合,我也乐得哈哈大笑。在院子里喂鸡的母亲十分不解,问道:画书上有啥好看的?那时候,我们都把连环画叫“画书”。母亲不识字,我便“热蒸现卖”,眉飞色舞地给母亲讲述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


  1988年,我上五年级,大伯从乡镇调到县城工作,上高中的堂哥跟着去县城上学。临走那天,我去大伯家里,帮助堂哥收拾东西。堂哥递给我一本发黄的旧书,说,这本书不错,留给你吧。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伸出双手接过来。那本书很厚,已经没有了封皮,现在回想起来,大约有二三十万字。我从书脊上隐约看到两个淡淡的红字:《红雨》——这本书的名字很奇怪,雨还有红色的?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回家后端个小板凳,坐在台阶上,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那迫不及待的样子,如同家里养的小黄牛遇见了一堆青草,贪婪无比。


  仅仅读了十几页,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原来,这是一部小说,讲的是十五岁的赤脚医生红雨与村里的地主儿子“孙拐腿”等阶级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那时候能读的课外书籍少的可怜,这本没有封皮的《红雨》被我翻阅了好几遍。如今回想起来,小说的故事情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有一个细节记忆犹新:孙拐腿在生产队暗地里搞破坏,被机智勇敢的红雨识破,及时报告给了老支书。老支书带领民兵抓住孙拐腿开批斗会,能言善辩的孙拐腿站在台子上向全体社员剖析自己的罪行,编了一段顺口溜,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我叫孙拐腿


  满肚是坏水


  到处把人骗


  装神又弄鬼


  我生了一颗黑心


  我长了一张馋嘴


  劳动我最怕参加


  见了好吃的流口水


  ……


  那时候,离家最近的菊村街道有人摆地摊,租连环画,一张塑料纸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几十本连环画:《西游记》、《岳飞传》、《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第一次见到这场面,我眼冒绿光,喉咙里往下直咽口水,心想,自己什么时候能拥有这么多书呀!租连环画,2分钱看一本。那年月赶集上会,只要碰见租书人,母亲给的一两毛零花钱,就会全部奉献给他。经常蹲在书摊旁边,直看得饥肠辘辘身无分文,才依依不舍回家去。


  上初中后,同学多了,读书的机会也多了。有个叫郑伟鹏的同学,他的父亲做药品生意,经常坐火车跑长途,为了打发时间,买了许多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伟鹏常把父亲读过的书带到学校来,课余时间,我和其他同学轮流着看。《笑傲江湖》、《神雕侠侣》、《七剑下天山》、《书剑恩仇录》……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其实对于上初中的我们来说,武侠小说更是魅力无穷。


  初三那年秋季,学校放秋忙假,干完了家里的农活,我骑着自行车,到法门寺附近的村庄揽活。那时候,扶风农村辣椒种植面积非常大,收获季节,椒农忙不过来,就雇人干活。我揽的活是挖辣椒杆,挖一亩地挣6元钱。我在一户人家干了两天,挣了24元,右手心打磨了几个血泡,火辣辣地疼,但心里美极了,因为这笔收入,能买好多书。


  买不起新书,我经常光顾一些旧书店或者旧书摊,还在菊村街道一家旧书店办过租书证,贾平凹的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人家》,就是租来读完的。


  初中毕业时,我读完了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借同学周峰叔父的,人家要求限期还书,晚上做完作业,我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囫囵吞枣地读完了,第二天到学校,根据自己浅薄的理解,给同学们讲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赵子龙威震长坂坡救……当年三夏麦收期间,我坐在场房的麦堆上,读完了借同学王瑞的《东周列国志》,收假返校,给同学们讲专诸刺僚,讲伍子胥、柳展雄……初中阶段,还读了一些革命战争题材的书,例如魏巍的《东方》、曲波的《林海雪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当阅读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你会感觉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上高中后,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我给自己建立了阅读台账和目标:每学年必须读完一百本书。每读完一本书,都会记录阅读的时间,也会简单记录几句阅读的感想或体会。


  高中期间,我完成了自己的阅读目标。《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围城》、《四世同堂》、《家》、《茶花女》、《简爱》、《复活》、《海盗船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除了名著,我读过许多杂志,有《读者》、《青年博览》、《知音》、《喜剧世界》等等。


  读的最多也是购买最多的杂志是《百花园》。每本3.2元,都是每月咬着牙从伙食费里挤出来的。20年后的2014年11月,我在河南辉县参加第二届小小说大讲堂,见到了《百花园》主编、小小说事业家杨晓敏。当时的感觉,犹如佛教信徒见到了得道高僧,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是20年前每月骑自行车去20多公里外的县城购买《百花园》的那个穷小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那时候的书都很便宜,但在我阅读的书当中,自己买来的所占比例不到一半,其余都是借来的。借同学,借老师,有好书便与好读书的同学交换看。我要感谢那些借给我书看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到西安打工的第一年,在师大上学的卢小飞同学,从他们学校图书馆借书给我看;得知我自学新闻专业,董雪莉同学把自己学过的新闻专业课本送给了我。每每想起,暖流涌动全身。


  高二那年,在西安钢厂上班的表哥朱三娃带着表嫂来学校看我,得知我喜欢读书,表哥掏出50元钱硬塞到我手里,让我去买书。当天下午,我在临平镇新华书店那个戴着高度近视镜的胖店员不解的目光中,抱着24本书离开,其中包括83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红楼梦》,还有《荷花淀派作品选》以及《郁达夫评传》、《张大千外传》、《李白传》、《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等等。


  “这挨球娃!不好好念书,尽买一些闲书…”身后,胖店员的嘀咕声并没逃过我的耳朵。我的快乐你如何懂得?!我嘴角挂着笑容,心里这样反问。


  读书之余,我还抄书。


  有一年暑假,读了一本三十多万字的《鲁迅评传》,我竟然记了近两万字的笔记;除了一般的读书笔记和一些好句子的摘录,我在高中期间抄过三本诗集:《天安门诗抄》、《汪国真诗选》、《毛泽东诗词选》,满满的三大本。离开学校第一年,还抄过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后来起早贪黑,忙于生计,抄写先生半途而废。


  除了抄书,我还抄过报纸。1995年6月12日的《语文报》上,刊登了狄保寿的一篇文章,题为《会读,越读越有味》。文章列举了孔子、诸葛亮、苏东坡以及毛泽东等人不通的阅读方法,分析不同方法阅读的不同收获。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报纸是借来的,不能剪贴,我就把其中的精华部分摘录下来,保存至今。


  学生时代读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特别羡慕作者“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那时就在想,我要是参加工作,领了工资,一定是“俸去书来,落落大满”,但我绝对不会让“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刚参加工作时,买书常去新华书店或旧书摊。如今几乎每年在当当网买书花费上千元,家里的书架早已没有空隙。


  网络时代,许多人喜欢网上阅读,我也尝试过,最终还是喜欢拿着书本阅读。特别喜欢午后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泡杯红茶或冲杯咖啡,捧一本喜欢的书,徜徉其中,偶尔产生共鸣,便会掩卷而思。


  也喜欢睡前阅读。床头柜或枕头边,经常会有三五本书,时而专心阅读其中一本,时而交叉阅读多本。夜深人静,独享那份阅读带来的快乐。


  国学季羡林大师有本书,名字叫《读书与做人》。我特别喜欢书中自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老在序言中说:张元济先生有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季老又说: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可是许多年轻的“低头族”不懂。


  一晃人到中年,回顾走过的路,猛然发现,是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活的有尊严,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继续阅读?可是如今,聊QQ,刷微信,抢红包……通讯发达了,也占去了每个人大量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人每天能静下心来读读书?就连我自己,曾经那么迷恋阅读,也被手机占据了大量时间,许久没能好好读书。


  我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选择了十个小学生,询问他们阅读的兴趣,结果让我很吃惊:只有两个孩子回答喜欢读书,并且坚持每周都会安排专门的时间读书。其他孩子的课余时间,被上网、打游戏、看电视占据了。而喜欢读书的孩子,都有一位爱读书的爸爸或妈妈。这就是潜移默化和身教言传的影响力。


  “知识就是力量”,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喜欢阅读,坚持阅读,就能充实自己,丰富人生。我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个道理永远不会过时。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2年8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最近发表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