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乡村生活 / 正文

回村里过年

时间:2015年03月11日 | 作者 : 李俊辉 | 浏览: 2337次

  每个年关将至,都感觉家在招手。回村里陪父母过年,今年也不例外。年三十一大早,洗漱完毕,已是八点。刚收拾停当,母亲就打来电话:早点回来吃浇汤面,汤调好了,水也开了,就等着你们回来下面条。

  母亲所说的浇汤面,其实就是老家逢年过节常吃的一种面食。老家地处乾县、武功、扶风三县交界,浇汤面可谓博采众家之长——既有西府臊子面的酸辣香,又有乾县浇汤面的劲道,加上武功旗花面的鸡蛋饼飘花,真是色香味俱全,让人过齿难忘。在我的记忆当中,每年三十早上,母亲都会打电话,催我们回家吃浇汤面。这个习惯母亲坚持了将近二十年。透过手机的听筒,我仿佛闻到了浇汤面香味。

  老家距离我工作的杨凌不算远,只有四十分钟车程。从这一点来说,我非常幸运,与那些在北、上、广、深工作的同学相比,回家过年少了旅途奔波。因此每年回村里过年,都是从容不迫。

  我们从容不迫,母亲却等着急了——刚走到半道上,她又打电话问:“走到哪儿了?开车慢点,别着急。”母亲嘴上说别着急,其实我明白她心里很急。急着见孙女,急着一家人团聚。

  回到家里刚放下行李,母亲就将热气腾腾的浇汤面端了上来。我急忙端起碗,先喝口汤,一股酸香沁人心扉,多么熟悉的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我爸人呢?”我问母亲。

  “你爸吃了碗面,到庙门口打家具去了。”

  “他胳膊疼,还能打家具?”我有点担心。

  “你爸没有上场,他给锣鼓队打下手。”

  母亲的话让我放了心。母亲所说的“打家具”是老家的土话,是指敲锣打鼓,这是村里过年一个传统项目。印象当中锣鼓家什已经有好多年没响动了。记得小时候过年,菊村街道耍社火,要有锣鼓队助兴,每年都会发请帖邀请村里的锣鼓队出场,我们一群小孩子一路小跑,跟着看热闹。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是锣鼓队成员,打响铜钹的好手。

  吃完浇汤面,我准备带着妻子和女儿去庙门口看热闹,刚走出家门,就听到了久违而又亲切的锣鼓声: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铛铛铛-咚咚咚;铛铛铛铛铛铛铛-咚咚咚咚咚咚咚……广场上好多人围成了一个圈,观看锣鼓表演。小学同学小路的爷爷和老校长共同司鼓;保平叔、胜利叔、社牛叔等人打着响铜钹;进财叔和一队的小伙子安安敲锣。老中青三代十多人组成的锣鼓队精神抖擞,锣鼓喧天。

  在锣鼓队旁边,乃霞姨和美玲嫂子带领十多名大姑娘小媳妇伴随着锣鼓声扭秧歌。她们身穿统一的服装,手拿折扇,动作整齐优美,博得大家阵阵掌声。

  这时我们在人群中看到了父亲,女儿飞一样地扑了过去。

  “今年村里过年咋这么热闹?”我问父亲。

  “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腊月正月比较清闲,就自筹资金,组织锣鼓队、秧歌队,热闹热闹。”父亲笑着说,“正月初九有庙会,村里还要耍社火,准备装十床社火呢!”

  耍社火!这项关中传统年俗,曾经多次出现在梦里。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过后,菊村街道都会耍社火,我用父母给的两毛钱,买了很长一截甘蔗,一边吃着,一边和小伙伴们跟着拉社火的手扶拖拉机,观看社火。

  “初九要上班,肯定看不成了。”我告诉父亲。他“哦”了一声,满脸遗憾。“不过没关系,到时候让弟弟发微信,通过视频看社火。”父亲虽然不知道微信是什么,但他的脸上还是露出了笑容。

  过完年开始走亲戚,每到一家,给女儿介绍:这位是姑奶奶,这位是姨奶奶,这位是舅爷爷……看着女儿甜甜地叫着爷爷奶奶,我却有些失落: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一代,七大姑八大姨,大舅二舅,基本都有,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到她的下一代,这些亲戚就没有了。真的替孩子难过。

  难过归难过,年还是要过。将一年来的烦心事全部抛到脑后,陪母亲拉家常,陪父亲打麻将,找同学聊聊天,看锣鼓秧歌表演,睡几晚老家的火炕……

  回村里过年,是一种家有老的幸福,更是一种舒坦到骨子里的惬意。但愿以后每年,都能回村里过年。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2年8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最近发表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