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乡村生活 / 正文

观《老农民》有感

时间:2015年02月02日 | 作者 : 邹新社 | 浏览: 2536次

W020150109286485898201.jpg

  依旧是按着老习惯,在《老农民》得到好评如潮后,在网络电视上利用一周时间加班加点,看完了60集电视连续剧《老农民》。

  我是1966年出生的,1948年至1970年的事没经过,也不知道,打从有记忆起,感觉农村的生活,这部戏拍得还很客观,很真实。不过,上世纪70年代陕西农村确实没有山东苦,虽然是白面吃得少,但还没有吃不饱的时候,记得73年、74年艰苦一点,收成欠,国家给的返销粮是高粮,确实不好吃,也难消化,其它年份还可以。

  关于割资本主义尾巴,记忆中有,只是喊得凶,没有怎么落实,当时,生产队有不少人家搞副业,队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父亲是个木匠,每年都买一些桐木滚子,解成板,做盛衣服的箱子、锅盖到乾县临平镇去买。说是买,其实是用箱子、锅盖换粮食,把箱子、锅盖用架子车拉到离临平街道不远处的十字路口,那里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小市场,有人看上了,拿来粮食,相互兑换就行了。

  电视剧中的牛大胆、马仁礼是农村中的两个典型,一个出身好,贫农,不识字,敢创敢干,一个出身不好,地主,大学生,有思想有办法。不管国家政策如何,两人都是生产队的主心骨,能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带着农民致富。老家,过去,能当生产队队长、大队长的,大都是这两类人。

  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勤劳朴实,从众心理强,有人组织起来干,肯定比个人单打独斗强。未包产到户前,我们生产队,就干得很好,有三个副业队。一帮人,办了一个酱油厂,销量不错,一帮人,给马头滩林场修路,一帮人,作务西瓜并贩买,那时,日子过得还算红火,结果,一包产到户,集体的摊子全都解散了,酱厂的骨干自己办厂,赚了大钱。我们队开始做酱油,我父亲还是始作涌者,起先开始找周至县的堂爷买酱色,在自家自制兑酱油,拉着架子车出去用酱油换粮食。我们生产队酱厂的技术员就是我堂爷,我父亲请过来的。

  包产到户几十年了,实践证明,刚开始包时,确实是正确的,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长此以往,就有了问题,化肥、种子、农机具由私人经营,产生了不少问题,农民有了粮吃,没有钱花,青壮年不得不进城打工,夫妻分居,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村子成了“空心村”,加重了农村老人的负担,农村没有了生气,侵蚀摧毁着农耕时代的传统文明。

  尽管国家“三农”政策越来越好,但农村的许多问题仍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关键是没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近几年,随着老一代农民工年龄越来越大,两老在家也需要照顾,回归农村的人越来越多,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得边片种植成为一种刚性需求,大规划经营土地,走农业合作社道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管是政府还是能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真正实现全部脱贫,把农民组织起来干,形成合力,培养职业农民,让农民在家乡能挣到钱,能把子女扶养好,把老人照料好,生活的安稳踏实,才是农村发展的康庄大道。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2年8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最近发表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