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乡村风情 / 正文

我的农民父亲

时间:2015年03月19日 | 作者 : 李俊辉 | 浏览: 3506次

004c2YsZzy6LdJHZDRr75&690.jpg

  父亲生于解放初,兄弟六个当中,唯独他没上过学,12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到生产队挣工分,爷爷在地里干农活,父亲在路边放羊。

  改革开放以后,家里分到了近十亩地,父亲激动地晚上都睡不着觉,他比在生产队的时候起得更早了。在我的印象当中,父亲对土地的爱与对子女的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到了播种季节,父亲都会很认真地教导我们:“人不能哄(骗的意思)地!人要是把地哄了,到收获的时候,地也就把人哄了!”

  在地里干活时,他经常把外套一丢剥,往手心吐口唾沫,攥紧农具,一干就是大半天。累了,父亲会用一条常带在身上的白羊肚手巾擦把汗,乐呵呵地自嘲到:“七十二行,庄稼汉为王”!干完活回到家,洗把脸,父亲接过母亲端来的一大碗油泼辣子手擀面,就一瓣大蒜,“呼哧、呼哧”地吃得满头大汗,完了再喝一碗面汤,用手把嘴一抹,又乐呵呵地说:“吃饱咧!喝胀咧!和皇上他二爸一样咧!”

  这就是我的父亲,八百里秦川腹地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一直以来,父亲就是我的偶像,他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为我们兄弟姊妹树立了榜样,也使我对生我养我的黄土地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以至于进城打拼的日子,时常在梦里能闻到老家麦场上新鲜麦子的清香。

  除了干好地里的活,父亲养起了猪。改革开放前夕,父亲和爷爷用架子车拉着自家老母猪生的一窝小猪仔,天没亮就出发,过杨凌,至渭河边,准备去对岸的周至县哑柏镇卖猪仔。那时渭河上没有桥,需要摆渡过河。摆渡的是一位60岁左右的老者,精神抖擞,待人热情。送到河对岸,一个人5分钱,一车猪仔按一个人计费。父亲说:“老汉叔,我爷俩身上没钱,到哑柏卖了猪娃,回来时再给你钱,行不?”摆渡老人爽快地答应了。由于道听途说的信息不准确,哑柏镇的猪仔没市场,父亲和爷爷在集市蹲了大半天,一只猪仔也没卖掉。中午时分,父亲爷俩啃着从家里带来的玉米面锅盔,从镇上的食堂讨了碗面汤,一顿午饭就算对付过去。

  过了晌午,父亲和爷爷无比失望地拉着猪仔返回。到了渭河渡口,父亲红着脸对摆渡老者说:“老汉叔,实在不好意思,猪娃没卖掉,给你留两只顶船钱吧!”摆渡老者哈哈一笑,说:“小伙子,没事。我要你的猪娃也没办法养。送你们过河,不要钱!”

  多年以后,父亲每次提及这段往事,眼神里满是感激。让他遗憾的是,当时忘了问老人是周至人还是杨凌人,叫什么名字。我安慰父亲说,“不管是周至人还是杨凌人,一河两岸,都是好人!”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2年8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最近发表
文章归档